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南京不会忘记,那些在寒冬中挺身而出、倾情相助的人们;
  南京不会忘记,一代代为传承历史记忆而奔走呼号的人们;
  南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南京,感谢你们。
 
 
  24日晚十点,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记忆》中,字幕缓缓浮现,创演团队鞠躬谢幕。江苏大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版在观众泪光和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中完成首演。这部取材于约翰·拉贝记录南京大屠杀日记的歌剧,以客观的国际视角,带着“见证者”的眼光,回望历史,回望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义举,为首都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文旅部副部长李群,前驻德大使史明德,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等领导观看了演出。
  本场演出也拉开了《拉贝日记》巡演活动的序幕。随后,该剧将于7月赴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汉堡易北河爱乐音乐厅、奥地利维也纳罗纳赫剧院进行5场巡演,将这部战争的安魂曲、和平的光明赞带给欧洲观众,也向国际展示中国歌剧的艺术魅力。
 
 
 
  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版讲述1937 年末至 1938 年初,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业务代表约翰? 拉贝、南京女子文理学院美籍教师明妮·魏特琳、南京红十字会会长约翰·马吉等二十多位国际友人建立安全区,保护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并为南京大屠杀史实存证的历史故事。约翰? 拉贝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这是一部承载着对约翰·拉贝等国际友人人道主义之爱的感恩之作,全场观众沉浸在史诗歌剧的悲壮情感之中,体会人类大爱和正义的力量。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角色鲜活立体,演员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全情投入,迸发出内心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触动着现场每个观众的心灵。
 
 
 
  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版首演现场,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座无虚席。作为在作曲、编剧、导演、舞台美术、服装设计、灯光等多方面进行全新创排的史诗歌剧,集合国内国际优秀艺术家组成创演团队,进行提升打磨。剧中用国际视角、世界语言讲述的这段历史,既是一个中国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故事。
 
 
 
 
  贯穿全剧最为重要的音乐在歌剧首尾奏出,悠扬的小提琴声象征和表达人类灵魂深处最为可贵的人性大爱。
 
 
 
 
  走出剧场,很多受访观众表达了歌剧带给自己的感动和思考。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梁怡表示,用歌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这段历史,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拉贝在中国三十年,他人生最闪亮的高峰是在南京。歌词中唱到‘中国人善待我三十年’,这正是他在那个时候做出非凡义举的心理基础。”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传播负责人于缨女士由衷地说:“感谢创演团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非常精彩和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演出!约翰?拉贝于战火之中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也是代表西门子价值的先驱。他的善行留下了珍贵的传承,指引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通过纪念约翰?拉贝和弘扬他的事迹,我们将继承并发扬他的精神,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印青等艺术家观看了演出并高度评价了歌剧的艺术水准。
 
 
  这一夜,掌声属于约翰·拉贝等国际友人!
  这一夜,歌声为人道主义大爱而唱!
  这一夜,掌声献给人类命运与共的和平未来!
  本文来源 | 江苏大剧院JSCPA
  审校 | 李凌  俞月花
  编辑 | 赵伊汉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