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37年,他倾尽半生心力走访133位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
迄今为止,他已走访核实133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著有《炮楼里的女人》。他记不清多少次带着16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到日本向日本政府索赔打官司。在反映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妇女暴行的“慰安妇”题材记录片《二十二》和故事片《大寒》中,他均本色出镜,讲述受害者的悲惨往事。
他叫张双兵。1982年,当他还是一个29岁小伙时,着手走访调查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这一坚持就是37年。
日前,张双兵来到我馆参观,并录制口述史。

张双兵
1
自费走访受害者 骑坏7辆自行车和2辆摩托车
一件再普通不过的T恤衫,一双已经磨破皮的旅行鞋,一头谢了顶的银发……他是张双兵,1953年出生,山西盂县西潘乡羊泉村人。退休前是一名农村小学老师。1982年,只有29岁的他,一次在去学生家家访途中,看到一位老妇人在寒风中独自做农活。他想上前帮把手,可随行的学生悄悄告诉说:“走吧,她是在炮楼里待过的女人。”
这是张双兵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位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她叫侯冬娥。张双兵说,就从那一刻起,他感觉自己“放不下了”。他时常有空就去帮助侯冬娥,尽管一提到过去,老人就保持沉默。
1992年,国内学者呼吁寻找中国“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张双兵为之一震。他跑了十几趟侯冬娥家。老人终于在大哭一场后开口了。张双兵将侯冬娥的悲惨经历整理成七八千字的申诉材料,通过日本驻华大使馆转交日本政府。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站出来控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


侯冬娥起诉书
从侯冬娥老人开始,张双兵在山西盂县走访调查了一批“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他先后带着16位受害老人到日本打官司,实名诉讼日本政府。历时12年,在日本法庭开庭无数次,经过日本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高级法院的9次判决。
张双兵说,他走访慰问“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路费、买礼品的费用都是自掏腰包。“说起来非常难受,工资最低时,每个月只有十几块钱,给老人买饼干,要将一包饼干拆成两份,一份去这家,另一份拿去那家。”
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去走访,去的时候一小时骑八九公里,回来时由于路难走,常常推着自行车走回来。经年久月,他骑坏了7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


张双兵带领“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在日本起诉时拍的旧照
2
走访调查700多人 133人承认是受害者
如何核实“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身份?张双兵说,他采用互相佐证的方式。“通常先由周围人指认,哪家,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被日本兵抓过。”
张双兵先后调查过700多人,133位承认是受害者。他掰着手指说,“山西有127个,河北有4个,湖北1个,山东1个。”他还曾去新疆走访调查过。

张双兵与“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曹黑毛(2018年已故)在一起
起初,他写满10多本走访笔记,加起来有1000来页。后来,一位日本友人送他一台电脑,他就把资料存在电脑软盘里。
在这确认的133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中,目前活着的仅剩下2位。“37年前,我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年龄在六七十岁,记忆力、思维、表达能力都不错。可是越往后,年龄越大,活着的越少,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急迫。”
为了留下更多影像资料,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国内导演先后以“慰安妇“为题材拍摄纪录片《二十二》和故事片《大寒》。张双兵曾指引剧组前往拍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他自己也本色出镜,讲述他所知道的她们的苦难故事。

《大寒》中,张双兵本色出镜
然而,这么做,并不能获得所有受害者家属的理解。“有些家属会跟我闹,说本来好好的,现在你毁了我们的名誉。”张双兵感到有些无奈。
3
家人始终不理解 他感到深深地亏欠
张双兵有一双儿女。女儿中专毕业就早早嫁人,现在在家带孩子。儿子没有考上大学,读了成人大学后,目前待业在家。张双兵说,儿女们至今都不理解他所做的事情,一直很埋怨他。
对此,他感到深深地亏欠,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我在学校教书时,每周休息一天。我就把这一天时间全部用在走访‘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上。没有钱,就把家里的钱拿出来走访做调查。妻子很埋怨,那时大女儿才6岁,小儿子还没有满月。我没有时间陪孩子,也没有钱给她们。”
在那种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张双兵说,他还是放不下“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还是要偷偷地撑下去。”直到中央电视台前去采访他,周围对他的不解才慢慢有了缓解。
张双兵眼睛望向远方,深感愧疚地说:“这些年,我亏欠家里人太多,苦了他们。”
4
还要坚持下去 直到做不动为止
6月19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工作人员陪同张双兵来到纪念馆参观,并录制口述史。张双兵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厅内看得很仔细。他还在留言簿上写下留言。



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2015年建成开馆后,2016年就和张双兵建立联系,发展他为陈列馆的志愿者。2017年、2018年,工作人员曾两次到访张双兵的家。
“他的家还是几十年前住的窑洞,周围人的新房子都盖起来了。只有他家,还住在窑洞里,家里设施很简陋。冰箱彩电这些现代化的家用电器都没有,唯一一台相对贵重的物品是当年日本友人送的电脑,现在也已经不能用了。”工作人员说,张双兵的执着精神,很令大家动容。
现年66岁的张双兵已经满头白发,问他是否还会坚持下去,他坚定地说:“还要继续做,能干到什么时候就干到什么时候。这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太可怜了,应该有个说法,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还她们一个公道!”
校审:李 凌 赵伊汉
编辑:俞月花 潘琳娜

发布日期
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