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第四天|“手拉手,一起做历史记忆的传承者”
今天
是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活动
第四天
国际友人后代
来到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参观交流
随后
他们又先后来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
和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前
向死难者默哀并敬献白菊
“欢迎回家”
十二中前身是1917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以基督教圣公会的名义在南京下关创办的益智小学。约翰·马吉先生早在1912年就受美国圣公会委派,来到中国南京传教。这里曾是他工作生活了28年的地方。
今天上午,当汽车开进十二中校园,约翰?马吉的后代瑞克?马吉(下图左三)与夫人萨拉·斯塔恩斯(左二)、儿子朱利安?马吉(左一)、女儿露比?马吉(左四),克里斯?马吉(右二)与女儿倪彬?马吉(右一)、陶萍?马吉(右三)一下车,就直奔约翰?马吉雕像前,他们与自己先辈的雕像合影。

倪彬?马吉激动地说:“这是我的曾祖父,我要把照片留作永久的纪念!”十二中党委书记王吉群迎接大家,并用英文说:“欢迎大家回家!”
2017年,十二中建校100周年前夕,学校委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钱为(下图右一)创作约翰?马吉塑像。今天,钱为教授受邀来到现场,向国际友人的后代分享了创作历程。

钱为教授说:“我很荣幸得到这个机会。大家很好奇,如何从一堆泥巴变成有精气神的雕像?我充分阅读了约翰?马吉的资料后,用八个字概括他的精神:慈爱 和善 正直 坚定。这尊雕像,我想表现他的精神内涵。”
凝视着祖父的雕像,瑞克?马吉先生坦言,“我能够感受到,我的祖父的善良、勇敢和决心,我很荣幸成为他的后人,也非常荣幸能够把我的家人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带到这里,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曾祖父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克里斯?马吉说,“我十分喜欢这尊雕塑。钱教授创作的祖父雕塑,展现了非常深刻的情感,他的技艺非常高超,把我们祖父的雕塑做得非常完美。”
“一起做历史记忆的传承者”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带着儿子特地来到十二中,与约翰?马吉的后人见面。克里斯?马吉很高兴地说:“谢谢你们抽空来!见到你们,我非常开心!夏奶奶身体好吗?我很想念她!”
瑞克?马吉先生向夏媛母子展示了手机里一张旧照,是去年国家公祭日前夕,他拍摄的小女儿露比?马吉与夏淑琴奶奶的合影。他说:“我最喜欢这张照片,这是我最满意的作品。”


瑞克?马吉先生的儿子还与夏媛的儿子握手交朋友。两个小男孩都很害羞。他们说,通过夏令营活动,今后加强联系,共同做这段历史记忆的传承者。

同读《拉贝日记》,共写和平
“暴风雪!难民们的状况实在令人同情。即使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动容。我这个院子里的难民收容所已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泥潭……”2002年,为纪念约翰·马吉这位国际友人,南京市政府将十二中图书馆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今天上午,从约翰·马吉图书馆的窗户内传来朗朗读书声。国际友人的后代和十二中学生代表同读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亲笔写下的《拉贝日记》。

南京大屠杀期间,曾在南京鼓楼医院救治难民的美国医生理查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现场为大家清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怜悯的女神》。她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我从未见过我的曾祖父,但他所做的工作深深启发我鼓舞我……未来是我们的。让我们记住过去,共同创造和平未来!”
国际友人的后代还和十二中学生代表一同写毛笔字。他们一笔一划,认真书写和平。


“向遇难者献上白菊”
中午12点,国际友人后代先后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从葬地纪念碑和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向死难者敬献白菊。





明天,国际友人的后代将在南京高淳共同制作以和平为主题的手工艺品。本届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结营。小编将第一时间在我馆微博、微信发布最新消息,敬请关注。
审校 | 李凌 赵伊汉
编辑 | 俞月花
摄影 | 蔡美婷

发布日期
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