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荐读 | 禁锢与监控:李顿调查团与西方记者密访马占山风波

内容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诉诸国联调停,国联在做出撤兵决议但被日本拒绝后,派出李顿调查团前往日本和中国调查。当调查团进入东北后,受到日伪军、警、宪、特的层层设阻监控,禁锢调查团与东北各界人士接触,甚至强硬阻拦调查团与马占山会面。
在此背景下,两名西方记者在中国人帮助下秘密访问马占山,获取了部分反映东北民众抗日反满意志的珍贵资料。但当二人返回哈尔滨后,随即遭到日伪当局的无理拘捕和搜查,甚至粗暴地没收二人采访记录及私人物品,引发一场小有影响的风波。
被监控的调查团
11月初,日本关东军出动主力进犯齐齐哈尔,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率领军民打响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

马占山
鉴于日本侵略扩张的锋芒越发明显,国联各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提出派遣调查团的折中方案。尽管中国代表一再坚持先撤兵再调查,国联行政院仍于1931年12月10日通过了派遣调查团的决议案。
按照关东军的指令,日伪军、警、宪、特出动便衣密布宾馆、酒店以及调查团可能活动的所有区域,以领班、店员、博役、清扫员等身份布控,时刻对调查员进行严密监控。
尽管日伪当局采取各种手段严密监控调查团同东北民众接触,还是有许多爱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各种渠道,或者直接把揭露日本炮制伪国阴谋和罪行的材料递交给调查团,或者把东北民众坚决否认伪国的信件寄给调查团。
据载,调查团在东北期间收到的中文信件就达1550封,其中除两封信件外,全是揭露日本阴谋或否认伪国的信件。沈阳爱国人士刘仲明、张查理、李宝实、毕天民、巩天民等人,秘密搜集日本侵略东北的大量材料,通过英国朋友传递给调查团,事后他们遭到日伪当局的逮捕、拘押和迫害。
西方记者密访马占山
1932年4月中旬,经日本驻瑞士大使的介绍,林特以瑞士《巴塞尔消息》特派记者的身份到达哈尔滨。在旅馆里听到了一些马占山的故事,因此对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此时又有一名美联社记者斯蒂尔入住马迭尔旅馆,共同的新闻敏感性以及马占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5月9日,国联调查团到达哈尔滨后也入住马迭尔旅馆,两个人的消息源更加广泛,同时得知日伪方拒绝调查团采访马占山的要求,于是决心秘密去北方寻找马占山及其队伍,把中国军人抗日第一线的消息传达给全世界。
为了北上寻访马占山,林特、斯蒂尔二人进行了精心准备,首先是在哈尔滨找到一位姓韩懂英文的中学教师。另外,设法弄到一部分中文《圣经》,把自己打扮成传教士。
5月26日,在调查团离开哈尔滨后,两个人悄悄乘火车离开哈尔滨,两个多小时后在对青山车站下车,然后沿着铁路线前行,遇见一支中国驻军,遂在部队驻地留住一宿。第二天,他们继续前行,到达了兰西县。
第二天,记者随同马占山的部队一起行军,马占山还赠送二人英制的皮质马鞍。一路上双方没有交谈,只是到了晚上宿营时,记者才与马占山第二次交谈。
马将军表示,最大的困难是“武器和弹药,我的士兵使用的枪各式各样,现在的子弹不是全能用的,只有一部分能用。没有子弹没关系,我们就用长矛、枪上的刺刀,什么武器都没有,我们还有拳头。”
对于记者“能否战胜日本人”的提问。马占山表示:“现在还不知道,我想我们会成功的。如果我战死了,我的儿子、孙子会继续战斗,他们一定会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林特等二人返回哈尔滨后立即遭到日伪军警机关的迫害。6月15日晚8时,伪北满特区警察管理署照会代理瑞士领事业务的法国领事馆,要求林特随时到警察署听候讯问。当日深夜,警察突然搜查林特在旅馆的房间。
余波
日伪军警当局公然践踏西方新闻采访自由的原则,随意拘捕、扣押甚至威胁、恫吓西方记者,并无理没收其新闻采访记录、往来信件、私人用品等粗暴举动,西方世界当然不能等闲视之。
法国领事到访伪满交涉署,正式提出以下条件:一是被没收的资料可以向满洲国方面提供两周时间;二是两周后将所有资料返还给两位记者。二人表示绝不提供给其他任何政府,但必要时可以将其内容发表;三是返还搜查居室时没收的物品;四是满洲国方面向林特道歉;五是本件解决后,两名记者发表声明,解除与调查员之间有关系之嫌疑。以上要求24小时内予以答复。
尽管伪满交涉署认为“其要求有些过分”,但按照日本人“可以做最小限度让步”的意旨,最后,“满洲国方面应允其要求”,于6月22日,将没收的资料物品等返还给两记者,并“采取记者采访形式由警察当局发表”事件处理结果。
西方记者密访马占山风波虽然暂告平息,但是,这一事件对日本在国联的地位及话语权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来源 |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作者 | 王希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审校 | 李凌 赵伊汉 俞月花
编辑 | 潘琳娜
签发 | 凌曦

发布日期
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