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这3年……
前不久,第二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我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军参加论坛,并发表了“以历史与和平为基点,加强智库外宣功能”的主题演讲。


2016年3月1日,作为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之一,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大学的共同支持下,正式挂牌运行,同年12月,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三年多来,研究院以历史与和平为两大研究方向,着力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传播实效、国际交流等方面下功夫。
上报内参86篇 舆情快报19篇
研究院积极打造咨政《内参》,并推动相关建议“落地生根”。迄今为止,研究院共撰写和上报内参86篇、舆情快报19期,总计有40余篇内参获得各级领导机构采用,内容涉及中日关系、南京大屠杀史、历史教育、“慰安妇”问题、国家公祭、和平城市建设等。
2016年10月,研究院上报《关于为国歌立法的建议》,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次年5月,研究院召开国歌立法专家座谈会并上报《关于对国歌立法初审的建议》。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10月1日起施行。在2018年11月16日第三届江苏智库峰会上,由研究院申报的《国歌立法研究与政策建议》被评为江苏省智库实践十佳案例。

此外,《关于开展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外译的若干建议》《关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参加人员代表性的建议》《关于调整南京大屠杀及相关问题若干表述的建议》等获中央领导批示,另有多篇内参获得省市各级领导批示。
推动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地方立法 完成调研报告10余篇
2018年春,研究院呼吁从立法层面对亵渎英烈和日本侵华战争受害者的错误行径予以严惩,并为参加全国“两会”的江苏代表团提供相关材料。全国“两会”后,全国人大法工委来宁就有关立法进行调研,提出南京市对国家公祭保障可以先行立法。在南京市人大的主导下,南京市司法局、南京市律师协会、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和我院等单位协同努力,成立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广泛听取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等领域专家的建议,完成调研报告10余篇,汇编立法参考资料近200万字,7月上旬,《草案》起草工作基本完成。
2018年10月31日,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二审通过《条例》。11月23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全票批准《条例》,于12月13日正式实施。12月22日,由研究院申报的《推动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立法工作案例分析》获得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18年度优秀成果奖。


承担国家和省市课题项目20项
三年多来,研究院专家共承担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5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1项江苏省博士后资助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委托课题、3项省智库办交办课题、2项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并开展自立课题70余项。相关课题按照立项书要求,分节点推进和结项。
研究院研究员在《人民日报》(学术版)、《光明日报》(理论版)《求是》杂志等权威报刊上发表文章《“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重要意义》《国际档案中的中国抗战史》等5篇,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研究院十分重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口述史工作,专门成立项目组。目前,口述史项目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坚持和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日本友人口述史,以及为研究和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口述史三大板块组成。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口述历史系列丛书:《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和平之旅——东瀛友人口述史》。第三本口述史系列丛书将在今年国家公祭前推出。

在11月8日夜在北京举办的“口述历史之夜——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2019特别发布会”上,该项目荣获“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奖。


助力南京成为国内首座“国际和平城市”
研究院向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提交了《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申请报告》和《关于创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报告》。2017年9月,在研究院参与主办的“第十六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上,正式发布了南京成为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的消息。

研究院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纽带,以中日和平交流为抓手,2017年、2019年举办两届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


承办和平日活动 150多名国际政要学者参加
2018年9月19日,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国驻华系统主办的国际和平日主题活动在纪念馆举行。研究院研究员参会发言,并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及智库学者交流。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150名嘉宾将象征和平的荷花缓缓放入水中

嘉宾们一同种下象征和平的榉树
组织召开或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40余场
研究院召开或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40余场,如第十六届、十七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中日和平学者对话会、第三届人权文博国际研讨会等,主动设置议题,促进学术交流。其中,“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已成为研究院筹办的“品牌论坛”。

第十六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2018年,我馆副馆长凌曦参加在日本广岛举办的“第十七届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
研究院邀请历史与和平研究领域的国际专家来访,邀请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会长弗莱德?阿门特、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教授笠原十九司、德国德累斯顿欧洲艺术总监迪特?耶尼克、英国作家基思·罗威、奥地利和平安全与冲突管理研究所博士帕斯卡·阿布等来院座谈。目前,研究院正在打造智库品牌项目——中日民众认知调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举办25场海外展览
2016年至今,研究院举办了各类海外展览25场,其中,国家公祭日期间,海外华人华侨同步公祭,举办海外展览18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先后走进法国、美国、白俄罗斯、捷克、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塔吉克斯坦、阿根廷、博茨瓦纳、东帝汶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展览以第三方视角讲述国际友人共同见证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受到当地政要、主流媒体和普通民众的关注。

2016年10月22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正式开展。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主持开幕式

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军与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在友好协议上签字盖章

展览吸引法国当地民众关注

2018年6月5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开展

捷克当地时间2018年6月7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记忆》史实展新闻发布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斯摩霍夫国家大厦举行,张建军馆长致辞

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女士(右)、捷克总统府外事局局长鲁多尔夫?因德拉克共同开启展名卷轴,为史实展揭幕
今年4月,《和平之光——江苏女性书画家作品展》走进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我馆副馆长时鹏程(左二)与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合影
7月,歌剧《拉贝日记》赴德国和奥地利巡演,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受到当地观众喜爱,反响热烈。研究院成立专家组,连续两年为歌剧的史实提供建议,并参与歌剧配套文案的编写工作。

连续3年举办南京安全区和平徒步活动
自2016年起,每年11月下旬,研究院主办“感恩·南京安全区”和平徒步活动,邀请当年创立南京安全区,保护20多万难民的国际友人后代参与。大家环绕当年南京安全区的边界行走,用脚步丈量历史,传递和平心声。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3年,成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建设的重要活动。今年和平徒步活动正在筹划中,将于11月30日举行。



宁海路5号曾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徒步来到这里,在祖父当年拍照的地方留影
以紫金草花语作符号 开展数百场专家讲座和平讲堂
研究院将象征和平的紫金草作为传播历史与和平故事的重要符号。针对国内外留学生,开展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活动。截至今年10月,共举办27期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学习班。来自德国、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逾80个国家与地区的3500名青年学生参加学习。大家立志做“和平使者”,将“和平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

今年7月1-6日,研究院举办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邀请南京大屠杀时期救助难民的国际友人后代参与。



紫金草和平讲堂以历史与和平为主题,由智库专家面向公众讲述历史故事。截至目前已举办21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江永、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等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张生教授

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
针对少年儿童,研究院开设“小小紫金草课堂”,开发了“紫金花开”“听石头讲故事”等特色课程。此外,研究院还开展“让记忆照亮未来”七个一仪式化教育活动,2018年举办了300多场研学教育活动。


此外,研究院还以象征和平的“紫金草”为元素,开发“紫金草”系列、“和平与爱”系列衍生品,累计开发400多种文创产品,参加了2018“中华文明+互联网”文博授权论坛、2018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年会等活动,并于2017年获得金梧桐文化创意设计奖、2018年获得南京市首届博物馆优秀文创产品评比精品奖及最佳创意奖。通过和平主题文创产品,更加生动地向公众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
出版南京大屠杀史相关书籍近30种
三年来,研究院编纂出版了《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20卷)、《拉贝日记》(影印本)、《南京保卫战档案》(8册)、《南京不会忘记》(10册)、《和平之旅——东瀛友人口述史》《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等近30种图书。每年发行院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4期,2019年入选CSSCI中文核心期刊扩展版。




2018年3月,由研究院主编的《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英文版、德文版)入选2018年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院专家承担的《南京大屠杀史》(阿拉伯文、希伯来文、哈萨克文)、《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日文、韩文),入选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9年,研究院推出学术院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英文版),成为当前世界上唯一以南京大屠杀研究为主的英文学术期刊。

#国家公祭日#话题阅读量超100亿
面对中日历史敏感问题,研究院组织专家,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自媒体发声,推出了《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关于加强抗战历史教育的倡议》等评论文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018年“精日”事件发生,研究院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持续发声,呼吁大家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研究院承办了全国纪念馆新媒体交流活动,倡议成立了全国纪念馆新媒体传播联盟,联合全国20家纪念馆发布了《南京共识》。
2017年,研究院运营的官微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两微一端百佳评选中,荣获“微博贡献力十佳账号”。


2018年国家公祭期间,研究院主持的#国家公祭#话题阅读量达到15.6亿;研究院与新浪江苏联合主持的#国家公祭日#话题阅读量超100亿。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中央媒体及《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以及学习强国等客户端及其他门户网站纷纷进行报道。
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8年政务V影响力峰会上,研究院荣获“城市正能量传播奖”。在南京“2018融合传播峰会暨首届政务新媒体论坛”上,荣获“优秀政务微博”“优秀政务微信”“政务新媒体案例奖”三项荣誉。

今年10月,研究院获南京市社科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
编辑 | 俞月花
素材提供 | 王立 马培 杨冰清
审校 | 李凌 赵伊汉
签发 | 凌曦

发布日期
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