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铁证”、聆听讲解,50余名视障人士沉浸式参观纪念馆
4月3日,来自常州市盲人协会的50多名视障人士冒着风雨来到纪念馆参观。当天是闭馆日,静候多时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全程陪同,以讲解结合触摸的形式给他们带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触摸“铁证”,寻找历史真相
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陪伴和搀扶下,大家在悼念广场敬献花圈,悼念遇难同胞,随后步入展厅参观。
他们的参观方式有所不同,除了聆听讲解,他们还伸出双手触摸历经沧桑的证物。纪念馆特意在史实展入口处摆放了一张长桌,上面放置着“国家公祭鼎”“和平大钟”模型,他们触摸并敲响“和平大钟”模型,表达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
大家翻动冰冷的“铁书”感受“铁证如山”。常州市盲人协会主席张亮说:“这些用铁做的书,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翻起来沉甸甸的,摸着上面的名字内心十分沉重。”
江东门集体屠杀遇难者的“遗骨坑”遗址,采用“黑匣子”的展陈方式。盲人观众们站在这里轻轻触摸。
在展厅里,安全区域板块的灯光较为明亮,象征着黑暗中的一抹温暖。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与其他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成员一起,拯救了20多万中国难民。视障人士在这里倾听当时难民区广为传唱的《蚕豆歌》,触摸约翰·拉贝的墓碑,感受国际友人带来的人性光辉。
纪念馆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常州市盲人协会主席张亮先天弱视,只剩一只眼睛有微弱视力,他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过书,“那时候因为不方便,不怎么出门,这次来南京实现了我参观纪念馆的心愿。此次边听讲解边触摸,让我们沉浸式体验当时断壁残垣的南京,让音频中的画面变得立体起来。”
常州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戴粉俊是第二次来到纪念馆,之前走“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让他记忆犹新。“今天触摸‘铁书’,让我再次感到震撼,南京大屠杀历史是铁的事实。”
“在这里,我们不仅深刻领悟不忘国耻、珍爱和平的意义,也感受到南京人对残障人士的热情和帮助。”大家纷纷对纪念馆提供的贴心服务表示感谢。
纪念馆每年都会有残障人士前来参观,为让他们也能拥有良好的参观体验,纪念馆为他们安排陪护随行、专人讲解以及触摸式体验,还提供绿色入馆通道、轮椅租赁等服务,并为他们设置了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厕所等配套设施。此外,纪念馆还联合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录制了手语提示视频,在观众服务中心循环播放。
部分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