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名港澳与内地青年走进纪念馆,传承家国情怀
今天上午,50余名港澳与内地青年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纪念馆。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到南京,第一次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今天,纪念馆为他们补上了一节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课。“此行让我了解祖国历史,传承家国情怀。”来自香港的刘浩然说。
据悉,这些青年来宁参加“港澳与内地青年研学营”。研学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旨在增进香港、澳门和内地青年对祖国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了解。
血脉相连,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
“历史有一种感召的力量,激发港澳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去。”来自香港的陈家程在撞响和平大钟后说。陈家程在香港长大,目前在暨南大学攻读研究生。她常常和朋友们到祖国各地旅游,饱览秀美山川,体验历史文化。
随后,大家步入史实展,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血脉相连、骨肉相亲。当看到先烈们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抗击外敌入侵的事迹,我很受触动。”来自香港的黄诗豪感慨地说。
来自南京大学的王天禹在拉贝雕像前朗诵《拉贝日记》片段,他说:“希望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能够了解中国人民抗战历史,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培根固本,在心中种下探寻历史的种子
树高千尺终有根。明白根在哪里,心就有了归宿;培根固本,幼苗才能长成栋梁之材。
参观结束后,大家步入和平公园参加劳育课程。在玫瑰花圃内,同学们挥锹铲土、提水浇灌,种下了一株株辛德贝格黄玫瑰,学习国际友人的精神,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来自香港的黄春雅目前在山东大学读书。她说,“种下辛德贝格黄玫瑰的同时,也种下了一颗探寻祖国历史的种子。新时代港澳青年要勇担时代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薪火相传,家国情怀代代传递
当港澳青年将目光投向祖国的广袤大地,他们发现人生的舞台更加宽广。“来南京研学后,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来自香港的刘梓滢说。
刘梓滢在香港长大,从小立下当教师的志向。高中毕业后,她来到内地读书,目前在暨南大学深造,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后我想回到香港做一名教师,薪火相传,把祖国的历史告诉更多香港的年轻人。”
纪念馆自建馆以来,每年都会接待众多港澳同胞,他们在这里认识和回顾抗战历史,传承艰苦抗战的记忆,家国情怀在一代又一代港澳同胞之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