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传播历史 | 幸存者后代、南京师生、电台主持人等接力诵读
“躲在床上被子里的夏淑琴,由于恐惧,吓得大哭,被日本兵用刺刀在背后刺了3刀,当场就昏了过去……”这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朗读《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书中有关外婆的受害经历。
今天上午,纪念馆举行《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有声读物上线活动,参与录制的幸存者后代、南京中小学生、教师、紫金草志愿者等来到纪念馆,分享诵读体会。
25人接力诵读31篇人物故事
《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和纪念馆研究人员刘燕军共同编著,文中用31篇人物故事串联而成,是一本历史科普读物。今年2月,纪念馆面向社会各界招募、遴选了25名朗读爱好者,接力诵读《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每人录制一篇人物故事。
活动现场,6名有声读物录制者朗诵《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选段。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向有声读物录制者代表颁发证书
时鹏程副馆长向青少年代表赠送电子读物明信片
幸存者后代诵读“黑色记忆”
夏媛、常小梅、马雯倩等6名幸存者后代参与录制“黑色南京篇”中的6个故事,他们朗诵的篇章分别对应祖辈曾经的遭遇。
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朗诵《奴役统治》一文,书中描述了一位妇女在家破人亡后的无助,“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力,那种无助、惶恐让我不忍读下去。我想到我父亲悲惨的童年,南京大屠杀让父亲9岁时成为孤儿。”常小梅说,父亲虽然离世,但是这份历史记忆会一直守护下去。
“95后”女孩马雯倩朗诵《杀人竞赛》一文,她的曾祖母马秀英是幸存者。“我朗读时脑海中浮现曾祖母当年的遭遇。曾祖母生前常常说,她当年看到路边全是尸体,她的三哥被日军抓走,再也没回来。”
南京师生在朗读中感悟历史
来自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市钟英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中小学校的师生参与录制。南京市钟英中学党总支书记郭蜀宁表示,今后会把《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的数字资源带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听、共同读,引导学生鉴古知今、以史为鉴,争做历史真相的传播者。
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受聘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尚媛媛带领学生参与录制,尚媛媛表示,自己在诵读时会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把真情实感传递出来。尚媛媛在学校中开设了一门选修课《面对历史,和我们自己》,她说,《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一本普及性历史读物,未来会在课程中加入相关内容。
来自玄武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李俨韬诵读《巾帼守护神魏特琳》一文。他说:“魏特琳善良、富有同情心,她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要把人道主义精神传递下去。”
电台主持人、播音爱好者倾情演绎
“学习强国”全国播音朗诵专家团成员、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姜林杉朗诵“保卫南京篇”中的《固守南京》《视死如归》等7个故事,她通过专业的朗诵,让更多人了解南京保卫战的悲壮,以及无数将士顽强抗敌的故事。
纪念馆讲解志愿者李国荣、傅云生、马萍朗读“世界记忆篇”中的3个故事。傅云生录制“国家公祭”一文,他说:“2020年,我曾作为紫金草志愿者代表,参加国家公祭仪式,我在诵读时联想到当时的场面、氛围和心情,与所读文本内容产生共鸣。”
志愿者李国荣说:“当读到《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后,我内心激动极了,但我要平复心情,尽可能完美地呈现。我们用声音告诉世界:拥护和平,反对战争。”
有声读物正式上线,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当天,《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有声读物正式上线,音频将在纪念馆自媒体平台陆续发布,利用网络传播优势,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馆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融媒平台打造“有声读物专区”,听众登陆即可收听音视频学习,开启“和平诵读打卡”,收听结束后还将获得电子纪念证书,接力传递和平之声。
纪念馆还将推出带有音频收听二维码明信片,放置在纪念馆服务台、文创中心、观众服务中心等处,让观众在参观、休息、等候时扫码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