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86年前的11月,南京沦陷前夕,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中国同胞一起相互支持,在南京的至暗时刻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今天上午,由纪念馆主办、鼓楼区委宣传部、南京师范大学协办的第七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大草坪举行。

纪念馆自2016年起开始发起举办“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今年已是第七届。今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安全区内守望相助中国同胞的后代以及省市红十字会、博西公司、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拉贝纪念馆、北京东路小学、紫金草志愿者、紫金草女孩等社会各界150余名中外人士以重走安全区的形式,途经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旧址四处历史见证地,全程8.6KM,串起南京安全区一处处重要地点,也串起了一段段不可忘却的记忆。

安全区内守望相助中国同胞后代和幸存者后代呼吁

“不忘苦难,守护和平”

上午8:30,徒步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大草坪正式开始。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前身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是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收容所,美国人明妮·魏特琳担任难民收容所所长,陈斐然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总务主任,与程瑞芳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1万多名妇孺不受日军的伤害。

陈潮一是陈斐然的女儿。来到这个阿爸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陈潮一倍感骄傲,她说:“重走阿爸曾经走过的南京安全区,感受已经是国际和平城市的南京城的美好。这应该是在这座城市至暗时刻,坚守在此救助同胞的阿爸他们最期望看到的。”

86年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姐弟俩在安全区内被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所长姜正云夫妇收留照顾。今天,常志强的女儿、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常小梅来到现场参与徒步。她说:“今天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参加,感恩曾在南京大屠杀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守望相助的中国同胞与给予无私帮助的国际友人。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也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深知这离不开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的历史自觉,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沉浸式情景剧演出

《我们不能忘记》

上午8:30,徒步活动启动仪式正式开始。来自江苏战旗军旅文工团的演员们,用“沉浸式”的情景演出《我们不能忘记》,再现86年前的惨痛历史与安全区内人道主义救援情形。通过情景表演和人物造型讲述挣扎在死亡线上难民们的惊恐、无奈和悲愤,以及冒着生命危险救助难民的国际友人魏特琳等人的无私大爱。

随后,嘉宾代表们共同“播撒”紫金草种子,一个个印花紫金草小球渐渐填充到安全区地图式样的装置中,活动装置正式启动。

150余名嘉宾分成5个方阵,依次徒步当年南京安全区,用脚步丈量国际友人的大爱之路。

徒步人员向魏特琳雕像献花

寻访拉贝故居

感受国际友人大爱义举

9时40分,大家来到第一个寻访点——拉贝故居。

南京大屠杀期间正是深冬,拉贝先生在这里搭棚子、铺稻草,尽量让难民睡得暖和,还在院子里挖了简易但坚固的防空洞,在这个不算大的院落里最多时容纳了600多名难民。

拉贝住所院落中的防空洞

拉贝先生曾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职员。1930年,拉贝被公司派往南京工作。此后,他与南京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今天,博西家电公司的员工参加活动。自2004年起,博西家电发起、参与了拉贝故居的修缮并在此后一直作为捐赠方之一资助拉贝纪念馆的运营,也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金世峰向拉贝雕像献花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向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金世峰赠送《国际和平城市丛书·中国南京》,将86年前生死考验下的善良、勇敢和正义传承下去,也将拉贝先生与南京这座城市的情谊一直延续下去。

博西家电员工叶声勇曾在2021年带着女儿参加了公司举办的“重走安全区”和平徒步活动。今年11月4日,他带着一双儿女参加了公司举办的“走进拉贝纪念馆阅读寻访活动”。他说:“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去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感恩那些在危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以行动向约翰?拉贝先生和魏特琳女士那样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中国难民而体现出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致敬。”非常有缘的是,叶声勇妹夫的爷爷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他说,家人也会以老人的所见所感经常教育我们及年轻一辈要铭记那段历史,感恩过往的人和事,珍惜幸福的当下。

寻访鼓楼医院

传承人道主义精神

上午10点,大家来到第二个寻访点——鼓楼医院。

南京大屠杀期间,位于安全区内的鼓楼医院成了南京沦陷后唯一为难民提供救助的医疗机构。留守医院的中外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治了大量伤病员。他们用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1937年的鼓楼医院病房

鼓楼医院的历史纪念馆内,紫金草志愿者与紫金草女孩向大家分发紫金草花瓣、为明信片盖章。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1937年中外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救助难民的故事,并分享了2017年为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介绍医院历史相关的故事。

中外青年撰写和平留言

把南京历史讲给世界听

在本次徒步活动中,出现了很多年轻人和紫金草国际志愿者的面孔。南师大国际留学生伊飞来自摩尔多瓦,刚刚入学的他第一次参加徒步活动。通过参观鼓楼医院历史陈列馆,他了解了很多南京大屠杀期间人道主义救援的事迹。“在每处寻访点收集的紫金草花瓣,就像拾起历史的记忆一般,我将会把这段历史永远记在心里”伊飞说道。

上午11点30分左右,徒步方阵回到终点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大草坪,大家在明信片上纷纷撰写留言,投入和平邮筒,把这些和平寄语传向世界各地。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左二)为徒步人员颁发奖牌

安全区内守望相助中国同胞陈斐然的女儿陈潮一(右二)为徒步人员颁发奖牌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