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一转眼,10月进入尾声。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许多网友和观众写下心声,只言片语道不尽家国情怀。我们精选了其中一些,与你共鸣。 

国庆线上线下参观纪念馆,体悟“有国才有家”

今年国庆假期,观众来纪念馆“触摸”历史,切身体悟“有国才有家”。我们跳出纪念馆物理边界,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等12个自媒体平台持续发布纪念馆讯息,传递到世界各地的网络终端。

外国网友留言:“希望一切都变好”、“太棒了”。

 两个“32”背后的传承接力

今年重阳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上门慰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增至32人。两个“32”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为传承历史记忆所做出的努力,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接替先辈,将历史告诉世界

“您拥有短暂却光芒万丈的一生,我们永远铭记您”

10月16日,抗战英烈乐以琴的后人分别从美国、四川赶赴南京,寻访亲人的足迹,为我们还原他的一生。1937年12月3日,乐以琴在击落敌机后以身殉国,年仅23岁。许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打动,纷纷留言。

“不能忘却的世界记忆”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从南京记忆、中国记忆上升成为世界记忆。我们在“Nanjing Memorial”(南京祭忆)发布推文,让海外网友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

在一条观众给张纯如雕像献花的推文下,许多海外网友留言:“致敬张纯如,一位勇敢的战士!”

10月12日,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教授留言:“看到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暴行,我感到非常难过。与此同时,我为中国的士兵和公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如何捍卫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我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中国人致敬。”网友留言:“不能忘却的世界记忆!同样向这位参观者致敬!”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