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这些感人留言,被《人民日报》关注了
7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多地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的观众留言,我馆观众留言亦在其中。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读来令人动容,在此摘出我馆留言,与您共鸣。
“参观途中,听见一个大哥对他的儿子说:‘日本人拿刀刺向我们。’这个‘我们’穿越时空,我们都是中国人,千千万万的我们倒下去了,千千万万的我们又站起来!我想,这大抵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看到土坑里的白骨,我沉默着,听到身后稚嫩的女童声:‘爸爸,哪里是中国呀?’顺着小女孩的手看去,原来是日军侵华屠杀主要地区的地图,女孩爸爸也沉默几秒,‘这里全部都是中国。’观展毕,泪默。最后的展区是嘱托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而非仇恨,大国格局尽显。我走到这,心中仍觉悲愤,但观今日中国,我们不再落后,也不再挨打。我们要做真正的中国人。”
——幼儿园教师陈女士
“他们好可lián。我很qìng幸我的zǔ国如今如cǐqiáng大。”
——2019年出生的小观众
“长大后我要当兵。”“望你茁壮成长,早日进入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矢志不渝、不忘初心。”
——13岁的河北邢台学生赵佳勇和某部队一名机要参谋,在同一天同一页纸上的留言
“来之前我内心是抗拒的,因为担心过于沉重,怕自己无法接受。然而,参观之后我庆幸自己来了。过去的事是历史,活下来的人称为幸存者,那我又何尝不是一位幸存者呢?我和这些死难者同为中国人啊,或者说,我们同为‘人’。然而,我生来就享受到了为人的尊严,好好地活到了现在,可是当年的他们却遭到了非人的对待,悲愤地被凌辱。无论是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还是幸存者,他们都让我明白了身为一个中国人如今应当做什么,不只是对死难者缅怀而已。”
——广东湛江学生梁宇玲
“3年前,我发现了像南京大屠杀这样可怕的事情。我想了解更多关于它的信息,从那时起,我一直想来参观。今天,我终于看到了那场可怕屠杀的悲惨场景。这绝不该被遗忘、掩盖或用虚假信息粉饰。人们应该知道我们的世界可能会多么可怕和残酷。铭记历史,以免重蹈覆辙。希望我们的世界再也不会经历如此可怕的事情。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14岁的加拿大学生
“看到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我感到非常难过。同时,看到中国士兵和民众为收复自己的国家而奋起反抗,我又感到无比骄傲。向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国人民致敬。”
——55岁的澳大利亚教授Khalid Moinuddin
除线下观众的手写留言外,线上网友的热忱评论同样感人。纪念馆微信官方公众号自2019年3月开通“留言月历”栏目以来,每个月末,我们都会精心梳理观众留言和网友评论,进行集中展示。这个承载着无数心声的栏目,已成为媒体的重要素材来源。
留言是连接纪念馆与观众的纽带。每年年末,我馆都会对观众留言进行系统梳理,运用高频词分析、语义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观众的心声与需求,精准掌握观众动态。这些分析结果,为我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