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锦旗的背后……
“我的钱包在参观过程中不小心丢了,里面有3000元现金,还有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当时急得满头大汗,没想到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这么上心,这么快就帮我找回来了,真是太感谢了!”
近日,江苏常州的朱先生专程来到我馆,将一面印着“为民解忧 情系百姓”的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暑期观众参观热情高涨,场馆运行压力随之增加,这面锦旗的背后,是纪念馆全体一线人员的倾情付出……
“一个咨询电话常常要30分钟”
为了服务更多观众,今年4月以来,纪念馆延长咨询电话的接听时间,每天8点至20点铃声不断。据统计,7月以来,纪念馆客服每日接听咨询电话超千个。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每天至少6位客服专员接听电话,保证最大接听量。
应文静是热线接听者之一,一天下来要接200多个电话。她说:“一个电话常常要30分钟。我们要耐心细致地解答,站在观众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客服团队每天还会复盘观众诉求,完善观众高频问题库,尽最大努力让观众在挂断电话时,问题得以解决,心情得到舒展。
“纪念馆首次推出应届高考生免预约政策”
为了方便应届高考生入馆参观,纪念馆今年首次为应届高考生(含普通高考生、职校高考考生、单招考生)提供优待政策。这一便民政策实施后,全国各地的高考生纷至沓来,9号门的工作人员格外忙碌。截至目前,我馆暑期接待应届高考生达1.3万人。
客服人员陆燕说:“高考生刚刚经历人生大考,即将迈入新的阶段。纪念馆今年首次推出应届高考生免预约政策,就是让这些学生更便捷地进馆参观,感受这段历史。”
今年暑期前,9号门咨询窗口的工作人员提前熟悉政策细节,优化办理流程,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快速、有序地进入纪念馆。
“这些话一天要重复上百遍、上千遍”
“请大家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往这边走,跟着指示牌就能进展厅”…… 纪念馆1号门的闸机口,安保人员的声音此起彼伏,他们一边麻利地引导观众有序通过闸机,一边侧身解答各种疑问,后背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出痕迹。
安保主管薛宁说:“这些话工作人员一天要重复上百遍、上千遍。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既要盯着闸机口,确保每位观众顺利入馆,又得随时回应观众的需求。”
“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安心、有序地参观”
7月7日,纪念馆导览员肖浩早早地来到公祭广场,为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做准备。起身、抬腿、落步……他与同事一遍遍打磨抬花圈的动作,把对历史的敬畏融入每一个细节里。
每逢纪念馆举行升国旗或悼念活动,肖浩总会出现在队伍中。他曾是一名仪仗兵,退伍后转身成为助览工作者。他说:“岗位变了,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曾改变。现在我守护的是观众,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安心、有序地参观纪念馆。”
“每天有40多名保洁人员在岗”
暑假期间客流量增加,为确保场馆干净整洁,纪念馆增派保洁人员,加大清扫频次。
保洁主管杨俊芝介绍道:“暑假期间,保洁人员的工作时间比原先增加了一个小时,每天有40多名保洁人员在岗,负责场馆的卫生。”
“每天这么多人来参观,我们要保证场馆干净整洁,让观众在舒适的环境中铭记历史。”保洁人员辛懿萍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守和责任。
“用最真挚、最敬畏的心去演奏”
悠扬的旋律从纪念馆尾厅传来,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落座,静静聆听。志愿者杨梦旭为观众演奏《和平吹拂紫金草》《蚕豆歌》等曲目。
杨梦旭说:“在纪念馆弹琴,心情是极其沉重而肃穆的。我会用最真挚、最敬畏的心去演奏,希望琴声能触及观众的内心,唤起大家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和平与生命的珍视。”今年暑期,纪念馆精心筹备“和平之声”艺术展演和“祭忆之声”诵读活动,为观众的历史寻访之旅增添一份深度。
“随时应对观众中暑等突发状况”
高温天气下,纪念馆医疗志愿者时刻待命,每天至少处理5起观众中暑情况。观众身体不适时,医疗志愿者迅速赶到现场,将观众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采取喂服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措施。
医疗志愿者蒋陵业已在我馆志愿服务6年,她说:“我们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定时在馆内巡逻,随时应对观众中暑等突发状况,保障观众的健康和安全。”
“一天在存包处来来回回走了快两万步”
在观众存包处,一排排行李井然有序地码放在货架上。分类、编号、存放……18岁的应届高考生周叔言身穿紫色马甲,穿梭在货架与观众之间。
说起存包的门道,周叔言轻车熟路:“每10个大件行李箱编为一组分开区域存放,这样取包既快又准。”“在高中毕业即将步入大学的暑假,来纪念馆做志愿者特别有意义。”周叔言说,“一天在存包处来来回回走了快两万步,我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以及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把这段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这个暑期,高中刚毕业的骆筱薇来到纪念馆做志愿者。炎炎烈日下,她和工作人员一同拎着慰问品,上门看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我的年龄比幸存者龚德年老人的重孙还要小,老人嘱托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约定明年再来看望他。”骆筱薇说,“我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能为幸存者老人多做些事,把这段历史记忆传承下去,再热再累都值得。”
“我的成长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密不可分”
酷暑时节,南京地表温度达50°C,来自东南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傅之语为观众发放菊花。她说,虽然天气炎热,但能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做志愿服务,很有意义。
“作为一个在南京长大的孩子,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密不可分。”她说,“看到观众庄重地接过菊花,走向公祭广场,我感受到大家对历史的敬畏,也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
这个夏天,我馆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坚守岗位,为观众的历史之旅增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