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今天,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年轻人三五成群,老人互相搀扶,走进纪念馆“触摸”历史,体悟“有国才有家”。

“让爱国情怀在孩子的心中生根”

早晨7点,苏州的赵先生带着7岁的儿子来到纪念馆门口等候。赵先生说:“端午是传承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希望孩子通过了解历史、感悟和平理解爱国的含义。”

上午8:30,江东门的钟声响起。来自无锡的12岁女孩王思诗参与撞钟仪式,她说:“钟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在心中告诉自己要牢记历史、好好学习。”

来自北京的姐弟俩翻看“铁书”,姐姐王雨晨今年上初一,她指着“铁书”上的名字对身旁的弟弟说:“他们的背后是和我们一样的家庭,历史铁证如山,我们不能忘记。”

来自安徽亳州的一对母子共同诵读《拉贝日记》。12岁的苗嘉祥挺直背脊,一字一句念道。母亲孙华丽说:“这样庄重又不失温情的仪式让孩子慢慢理解什么是历史。”

“铭记历史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我和我的祖国》《如愿》《黄河大合唱》等旋律缓缓流淌,观众纷纷驻足聆听,轻声跟唱,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期许化作无需言语的共鸣。

听到熟悉的旋律响起,来自四川的辛女士记录下这一刻,她说:“参观史实展时内心的压抑随着琴声渐渐得到舒缓,愿我们的祖国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来自山东的高一学生曹蝈蝈接力诵读日记,他说:“参观‘三个必胜’史实展后,我真切感受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艰辛与伟大。端午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节日,铭记历史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5年前黄皓文第一次参观纪念馆,5年后读大学的他带着女友再次来到纪念馆。他说:“每一次参观更添一份爱国情怀,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借用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观纪念馆对爱国有更沉重的理解”

观众留言中的爱国情怀力透纸背。在众多留言中,一名年仅10岁的学生写道:“站在纪念馆中,我想到了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纪念屈原,是对爱国精神的传承;而参观纪念馆,则让我对‘爱国’有了更沉重的理解。”

一位来自河北的观众在6个小时的高铁上阅读张纯如撰写的书籍,她写道:“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南京。在来之前,我在六个小时的高铁上,读了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大概读到第四章,她的文字朴实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推荐大家都去看一看。我认为南京是一座重生的城市、一座重新闪耀着的城市……”

今天是一位内蒙古观众的生日,她把参观纪念馆作为最好的礼物。

在纪念馆中,一幕幕动人画面正在上演,观众用自己的方式续写家国情怀。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