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7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在南京制造的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事件,是日军在侵华期间诸多暴行中最典型与最具代表性的暴行之一。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正义的审判,对战争罪犯进行了严惩,为中国人民和被侵略的世界各国人民伸张了正义,使被侵略的受害者特别是南京被屠杀的30万亡灵得以瞑目和慰藉。 

南京大屠杀事件距今已70年,早已是历史的铁案。然而,至今日本当局在对待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问题上,一直采取暧昧或含糊其辞的态度,致使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嚣张,一再出现否认侵华战争性质,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不断散布美化侵略和殖民统治的言论。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时,竟把“侵略”改为“进入”中国,意欲达到否认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目的。这些卑劣行径,理所当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人民的愤慨,纷纷要求编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并为遇难同胞建馆立碑编史,冀以铁的事实来驳斥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历史的言论,并昭示后人,永远不要忘记屈辱的历史,激励大家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1983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顺应人民的意愿,组织力量对南京大屠杀史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至1985年,随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筹建和建成,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向国内外的档案馆、博物馆、影片资料馆、史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中外人士广泛地开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征集工作,收集到一批当年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纪实、日记以及“两个法庭”审判的档案资料,等等。与此同时,还于1984年,在全南京市范围内首次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了普查,发现了仍健在的幸存者、目睹者、受害者1756人。并且还专访了参与“两个法庭”审判的重要历史见证人。在此基础上,组织南京地区的专家、学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除陈列展示外,还编辑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及拍摄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录片。这些资料集和专著的出版时间较早,影响较大,对推动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随着国内外一批新的史料的发现和公布,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内容逐步深化,研究形式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内外均成立了一些研究组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适应研究形式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广泛深入地开展,于1995年率先在全国发起成立了第一个民间学术性的组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该会的成立,在国内外反响很大,团结了一大批中外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专家学者,并多次召开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推动南京大屠杀史的深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后编辑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南京大屠杀暴行日志》、《南京大屠杀与国际大救援图集》等20多本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专著。与此同时,有关研究人员还先后赴美、德、英、日及台湾地区收集到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新资料,随即出版了一批新的史料集和专著以及南京大屠杀的音像制品。特别是200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宪文教授主编的28册《南京大屠杀史料》最具有代表性,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依据,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上述这些史料的出版,大多偏重于史料性,对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留下的实物证据相对比较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经多年的广泛征集,收集到数万件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物和资料。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关心和资助下,拟组织专家对这些文物、资料进行鉴别,并出版一套系列专史研究丛书,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印记(手印篇、脚印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像名录》、《南京大屠杀历史报刊集》、《南京大屠杀文物史话(纸质类、铁质类)》、《南京保卫战阵亡将士档案》等。这些图书的出版,将填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在实证方面的空白,使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更具全面性和完整性。由于文物类、名录类、档案类等类型资料内容广泛和征集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将按类别陆续以分册形式整理出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以史为鉴,维护永久的中日友好关系和世界和平,我们将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为平台,团结海内外有志于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把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张伯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 

二〇〇七年五月 

  

 后 记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为拓展和加强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的范围和力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编著这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旨在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碑资料,通过编撰出版“名录”的方式,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为读者提供一本了解和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工具书。 

这本名录共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面系统。这本书中收集的名录,涵盖了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所有被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包括已经去世的和仍然健在的幸存者。本书后的两份附录,还分别收载了1937年8月15日至12月5日期间,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时遭受伤害的幸存者;1937年12月1日至12月12日期间,日军侵占南京时遭受伤害的幸存者。二是客观真实。书中每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名录,都尊重了原始资料。这些原始资料都是通过调查人走访当事人,从当事人的口中记录下来的,资料最丰富的一位幸存者,前前后后被调查了五次,每次都有详细的调查时间和调查人,调查表上都有幸存者本人的签字或画押。三是严谨细致。编者对每一份幸存者的资料都进行了仔细的核实,从时间、地点、证言内容等方面来判断是否属于幸存者,对于不同的调查表前后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均作了详细的考证,有的还特别加了注释,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四是尊重隐私。有些幸存者当时是被日军强奸的或是亲人被强奸的,为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这些名录一律采用了化名,并且加以标记。五是简洁明了。采用固定格式记录了幸存者的姓名、性别、民族、籍贯、生卒年、当时年龄、当年住址、调查时住址、调查时间、调查人以及受伤害情况等,力求使读者一目了然。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共收录了2605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是一本专门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档案的资料书籍。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专门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为该书设计了编撰框架、思路和统稿。王伟民、陈俊峰、侯曙光、梁强、杨晓宇、谢红霞、季德、袁志秀等参与了编撰,查找、修改和校对相关档案资料。南京出版社朱天乐担任责任编辑,杨蕳担任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顾问,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负责排版,南京爱德发展有限公司承印。 

本书在编撰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和资助,谨此表示谢忱。 

由于编撰匆忙,可能存在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007年6月20日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