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当读者手里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会为映入眼帘的《世界和平学概况》书名感到新奇。之所以新与奇,是因为国人多年来习惯于“和平”一词,鲜闻“和平学”的提法。“和平学”缘何成为一门学问?并且成为世界范围内业已推广之的新兴学科,相信智者会为之感兴趣。 

其实,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和平学的产生已不是新鲜的事了。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轶序应运而生的。1948年,围绕封锁德国柏林问题,东西两个世界的对立激烈。是年713日,8名社会科学家聚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了《社会科学家争取和平的呼吁书》,揭开了战后世界和平学的研究序幕。同年,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曼彻斯特学院最早设计和平学课程,传统的和平与正义的价值是课程的重要内容,教会和平主义思想渗透到该学院开设的和平学课程中,1959年,挪威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建立,以及专业期刊《和平研究杂志》的出版,则是国际和平学成为系统理论研究学科的标志。1964121日,国际和平研究协会在伦敦成立,它是国际范围内的第一个和平研究机构。越南战争打打刺激了美国的和平学研究,美国的大学里纷纷开设了和平学研究课程,主要研究征兵、和平主义和抗议问题上的困惑,其中非暴力问题占据着重要位置。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和平学研究的另一个黄金时期,主要回应逐步升温的核武器竞赛危险,和平学研究重点是国际冲突和核战争威胁。冷战后期,美国和平学研究远离国际政治,更多的关注结构性、家庭和社会内部暴力问题。为了普及和平学,国际上许多大学先后开设了和平学课程。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国际上只有36所高校开设和平学,但到了1986年,已经有普106所高校开设和平学,而到了2000年,国际上共有42个国家的381所高校设有和平学研究课程,培养和平学博士、硕士、本科生,和平学真正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坚定和平理念的民族,从古代我国思想家孔子、孟子,到近代的革命家康有为、孙中山,都曾多次提出了“和合”与“宽容”等命题,诸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兼容并包、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可以说,“和”的思想是千百年来儒家演说的内核之一,“和”的文化是华夏民族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位哲人说过:“一切思想史,都是当代史。”值得称道的是,我国在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适时地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新理论。这是把我国传统的“和”文化与新时期治国理政方略相融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再认识。既彰显了本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与时俱进,提出了与时代发展合拍的中国特色和平学及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理论架构,即对外和平、对内和谐、对台海和解。和谐社会大体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类的活动来看,客观地存在着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人的危机,时时向我们敲响着警钟,提醒我们要确立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全人类共同利益观念。不仅作为社会的人要与社会和谐相处、合作共赢,而且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建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和生态平衡系统。一句话,只有建立和谐的社会,才有和平美好的未来。 

去年9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坚持包容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新主张。“和谐世界”这一新论断,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和合”哲学与“宽容”精神运用到更广泛的国际范围,光大了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又是对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新理论的新拓展,将安邦定国的治国理念延伸到构建世界和平秩序的领域;对当今在世界范围内仍在在着纷争与冲突现实提出新的对手对策与建议,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为了构建“和谐世界”,我国提出“安邻、睦邻、富邻”的外交新政策,与周边邻国修订一系列的和约,睦邻友好的外交新格局正在变为现实;为了构建和谐世界,我国向全世界着重承诺,在今后三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帮助培训各类专业人才,用实际行动履行国际义务。为了构建和谐世界,我国重申建立新的国际新秩序的原则主张:“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或吞并他国领土;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谈判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以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国际关系也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当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大国垄断,任何国家不应谋求霸权或推行强权政治”。为了建立和谐世界,我国派出维和部队,参与解决世界局部地区的冲突与战争;积极协调处理“朝核”问题,斡旋世界核危机,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感谢该书的作者,以负责任的态度,搜集了世界范围内许多关于和平学的研究机构、研究者和研究演说的大量信息,给国内有志于和平学研究提供了一本可资利用的工具书。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对外倡导建立“和谐世界”,对内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新主张、新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和平学必将会成为受到更多人青睐和关注的一门新学问,我国的和平学研究一定会呈现出方兴初艾的势头。 

  

20068 

(刘敬钦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