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抗战时期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

——以“首都沦陷纪念日”为中心

张国松

纪念日及仪式等纪念活动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集体记忆理论的开创者、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指出:“在历史记忆里,个人并不是直接去回忆事件;只有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或者在纪念活动和节日的场合中,人们聚在一块儿,共同回忆长期分离的群体成员的事迹和成就时,这种记忆才能被间接地激发出来。”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代表,人们在12月13日这个特定的日子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早在1938年12月南京沦陷一周年之际,浙江省举行了大规模的“首都沦陷”和“省会沦陷”纪念活动,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激发广大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东南日报》等报纸对纪念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本文从纪念日的设立、纪念活动的形式和话语、纪念目的等方面,揭示其功能意义及局限性。

一、纪念日的设立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分兵向杭州进犯,12月24日浙江省会杭州沦陷,浙江省党政机关被迫撤往金华。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对南京及杭州的沦陷感到十分悲痛:“十二月十四日,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我在收音机内听到,日军定于十六日举行正式的占领仪式,心中无限的悲痛!”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此形势下,国内一些人抗战信念有所动摇。黄绍竑指出:“如果一国的首都或一省的省会沦陷了,在旧的眼光看起来,好似这一国或这一省就算完了。所以当南京和杭州相继失守之后,有些人就感觉到亡省亡国之恐慌!有些人则索性继续他们醉生梦死的生活而一切不理,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现象!”

如何坚定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念,振奋民众的抗战精神,坚持持久抗战,成为地处抗战前线的浙江省军政当局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1938年2月,浙江省政府决定“每月十二•廿四两日,举行京杭沦陷纪念仪式,以示不忘”。黄绍竑要求浙江省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以示不忘这个奇耻大辱”。1938年12月7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省政府召集各机关团体代表,商讨纪念首都与省会沦陷的办法,决定组织浙江省会各界首都、省会沦陷纪念大会筹备处,由国民党省党部、省政府,以及民政厅、警察厅、特务警察队、会计处等负责筹备。筹备处拟定了12月14日—24日纪念活动的日程安排,其中14日“首都沦陷周年纪念日”的安排为:“一、晨呼(特务警察队、方岩小学、青年工作团担任);二、开纪念大会(上午九时在省党部东首广场);三、宣传队下午出发宣传;四、教育厅电影队、歌咏队剧团赴岩下街。”

二、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持续时间长、纪念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纪念活动为期10天,12月14日至24日,每天都安排有相关的纪念活动。1938年12月14日上午,浙江省会各界在省政府所在地金华县方岩区举行“首都沦陷周年纪念大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担任大会主席,到会机关团体23个,计1000余人,此外,各小学、西川和方岩两地民众百余人也参加了大会。此后数日,金华各界的纪念宣传活动持续举行。12月24日“浙江省会沦陷一周年纪念日”之际,金华各界于上午7时30分召开民众大会,晚上7时又举行了火炬游行。至此,“浙江省各界纪念首都及省会沦陷一周年”活动结束。

(一)纪念主体

纪念活动的主办方既有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省政府,也有金华等县级政府。1938年12月14日上午7时30分,浙江省政府所在地金华各界纪念大会在国民党县党部举行,与会机关团体代表百余人。大会首先由大会主席、浙江省保安处长宣铁吾报告纪念的意义,接着其他代表先后演讲,至上午10时大会结束。当晚7时,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又召集各机关团体在金华中学纪念厅举行纪念大会,参加者5000余人,黄绍竑在大会上作报告,号召广大军民“不屈不挠,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最后,大会在口号和歌声中结束。除了金华及附近几个县外,浙西行署所在地天目山地区等也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

(二)纪念形式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保罗•康纳顿认为,社会记忆得以保持和传承,依赖于纪念仪式的操演、传播和身体的实践。“首都沦陷纪念日”其功能的发挥与实现都离不开纪念大会等“仪式”,同时,出版纪念特刊、游行、演讲、放映电影、演出戏剧、节食募捐等群众性纪念活动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

除纪念大会外,浙江省还举行了其他大规模的群众性纪念活动,如慰问出征军人家属、慰劳伤兵和难民、下乡宣传,以及联合表演新剧、放映电影、歌咏、讲演等。12月14日下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浙江省抗日自卫委员会、国民党方岩区党部、特务警察队分别组织宣传队进行宣传,晚上在运动场进行演讲,并以电影、歌咏、话剧等形式进行宣传。此后数日,金华各界的纪念宣传活动持续举行:第一,演出救亡剧,某集团军司令部宣传科18日晚应邀在金华抗敌剧场演出《咱们要反攻》《东北之一角》《沦亡以后》等剧目;第二,街头宣传,国民党金华县党部歌咏团、战地服务团、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及儿童保育会等四团体应邀于18日下午1时起举行街头歌咏宣传,四团体人员首先绕行全市一周,高唱抗战歌曲、高呼口号,然后进行街头歌咏;第三,举办歌咏大会,国民党金华县党部抗战歌咏团会同战地服务团、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及儿童保育会、县妇女会、县政工队、长山小学等,于20日晚7时在抗敌剧场举行纪念首都及省会沦陷一周年纪念歌咏大会。此外,纪念活动的主办方还倡议金华各界人士12月14日以素食进行哀悼,节约的资金全部用来慰劳伤兵。这些群众性纪念活动吸引了广大民众参与,进一步扩大了纪念活动的影响力。

(三)纪念话语

各界人士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和讲演中回顾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将首都南京沦陷及南京大屠杀视为“奇耻大辱”。黄绍竑在“浙江省会各界纪念首都省会沦陷纪念大会”上的报告第一部分“惨痛的过去值得我们检讨”中指出:“回想去年今日,我庄严神圣的首都,遭受敌军蹂躏……疯狂的敌军逞其兽欲残暴余威,屠戮我无辜平民,强奸我老弱妇女,劫掠我一切财产,种种惨绝人寰的祸乱,真是不忍回思,单以敌军屠杀我无辜同胞一项而论,据外国记者亲眼目睹所估计,总计在二十七万人以上,这是何等骇人听闻的数目。”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委员方青儒也发表演说指出:“国家首都的沦陷,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这一次首都的沦陷,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首都的沦陷来得惨痛,据首都沦陷后逃出来的人千真万确的报告,中山路北段的马路上堆积着的同胞尸首,达一二丈高,真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渠。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被野蛮的民族如此压迫,真是亘古所无的。我们要求生存,要求正义,我们要抗战到底,不惜任何牺牲。”

三、纪念目的

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建构的,作为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纪念日及纪念仪式必然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密切联系,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抗战时期“首都沦陷纪念日”及其相关纪念活动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政治、社会背景,其目的是为了揭露日军暴行,激发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进行抗战动员,以坚持持久抗战,也是为了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

纪念南京、杭州沦陷,揭露日军暴行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广大军民的抗战斗志。黄绍竑在纪念大会报告中指出:“我们在这沉痛的纪念会中,一方面要回忆敌人所加害我们的一切和一切是何等惨酷,一方面要反省一年以来我们的抗战工作是否有长足的进展,由回忆中发生警惕,由反省中自知奋勉……所以我们要加速度前进……然后可以收复失地,然后可以为被难同胞复仇,然后可以驱逐敌军,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在纪念大会报告的第五部分“记取耻辱踏着血迹前进”,黄绍竑号召参加纪念活动的军政机关人员和教导总队全体官兵团结起来坚持抗战:“我们的首都沦陷了,这是我们全国国民的奇耻大辱,尤其是我军政人员应该牺牲个人生命以保全国家的生命,急起杀敌,洗雪此耻……”

除了浙江省举行大规模南京沦陷纪念活动外,其他地区未举行官方纪念活动,而只有少数民间团体举办的规模较小的纪念活动。为纪念南京沦陷一周年,1938年12月13日,南京旅渝同乡会在重庆市商会礼堂召开纪念大会,到会的有国民党中央社会部及国民党市党部、行营政训处、警备部及其他各界代表约400人,国民政府也派代表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大会以主席团名义致电前方将士表示慰问。南京旅渝同乡会的纪念活动系民间自发举行,在规模和影响力上虽然不及浙江省的纪念活动,但也起到了宣传抗战的积极作用。此后,由于战事频仍,各地未尝有闻举办过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有关南京沦陷及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无论是浙江省大规模的官方纪念活动,还是在重庆举行的民间纪念活动,在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日军暴行,激发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进行抗战动员等方面,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承,但纪念活动仅停留于地方层面,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更没有形成制度化,因此其功能和影响力不免受到局限。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